“非遺巨龍”舞動世界
編輯: 陳兮來源: 江西宣傳2025-06-27 10:08:35
編輯: 陳兮來源: 江西宣傳2025-06-27 10:08:35
? 近日,第九屆江西藝術節開幕,各類藝術展演群芳競艷,非遺瑰寶煥發時代光彩。在眾多璀璨的江西文化明珠中,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昌青云譜區“城南龍燈”尤為引人注目。這條傳承七百余載的“非遺巨龍”,正以其精湛的工藝、創新的設計和全球化的視野,成為贛鄱文化活態傳承、走向世界的生動注腳。
城南龍燈在美國紐約唐人街參加中國新春活動
南昌青云譜區城南村,是一個有著悠久舞龍燈傳統的村莊。早在700多年前,村里就有用鞭炮“請龍”的習俗,寓意新的一年平安吉祥。據清同治九年的《南昌府志》記載:“鄉間崇板燈,其制設龍頭龍尾,慣以板凳制燈,敷籠節節相承,共成一燈……”
村中老人回憶,城南史家的板凳龍巡游時,隊伍長達數里,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場面蔚為壯觀。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一傳統曾一度中斷。
20世紀80年代,村里老一輩倡議恢復舞龍表演,但龍燈從何而來?村民們想到了遠近聞名的民間工藝大師——省級非遺城南龍燈代表性傳承人史克濱的父親。老人翻閱古籍、回憶技法,用一周時間扎出了第一條龍燈。這條龍燈“復活”了城南村的舞龍傳統,也點燃了村民舞龍的熱情。
“城南龍燈”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史克濱正在制作龍燈 史克江攝
史克濱回憶:“當時有人為了請龍燈,甚至‘賴’在我家不肯走。為了不辜負鄰里鄉親的期待,父親常常帶著我們通宵趕制龍燈。”面對供不應求的情況,他大膽提議將龍燈制作市場化,盡管起初遭到父親的反對,但最終成功說服老人。
1984年,史克濱貸款兩萬元,雇人趕制20條龍燈,幾天內被搶購一空。面對購買龍燈心切的顧客,原本計劃舒舒服服過個清閑年的史克濱,不得不臨時組織人員加班加點趕制龍燈滿足客戶購龍心愿。
賣掉這批龍燈后,史克濱不僅還清貸款,還賺到第一桶金。從此,他走上“龍燈”創業路,讓城南龍燈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也成為充滿活力的產業。
走進城南龍燈生產基地,一片繁忙:師傅們正在趕制龍頭、龍身、龍珠、龍衣,發貨區工人們忙著打包,展示區客戶正在選購龍燈。
在首屆江西文化旅游產業博覽交易會上展示的城南龍燈文創周邊 黃欣攝
傳統的手工扎龍燈是慢工細活,制作一條龍燈,需要近一個月的時間,不僅耗時長,成本還高。一條18米長、9人舞的龍燈,用傳統工藝制作至少花費上萬元。
隨著需求量越來越大,單靠人力手工,時常趕不上交貨。史克濱隨后成立城南龍燈工作室,接著又創辦公司,由粗放加工發展為包含模具、竹編、裁剪、縫紉等多道工序的專業化制作。
過去龍燈骨架是成型的竹制骨架,很長,包裝運輸起來極其不方便,運輸途中還容易損壞。為此,技術團隊在不斷嘗試中研發出可自行拼接的塑料骨架,采用工廠流水線分工合作,最多的時候一天能做20條龍燈。
實現制作工藝現代化后,團隊開始研究如何讓龍燈舞起來更好看。經過摸索和實驗,生產團隊利用LED燈裝扮龍身和龍頭,成功制作出會發光的七彩龍燈。此外,還創新推出一米左右、攜帶方便的單人彩帶龍,被群眾親切地稱為“手心里的中國文化”。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城南龍燈逐漸走出國門,贏得越來越多外國人的喜愛。2024年秋,在“一帶一路”南昌文化旅游推介交流活動中,城南龍燈作為非遺代表奔赴埃及、約旦等國演出展示,龍燈色彩絢麗,展現出強大的民俗魅力,在“一帶一路”沿線刮起了一陣中國風。
外國友人在青云譜區2025年元宵節燈彩展演活動上舞龍燈 夏鈞攝
“表演很成功,氛圍很融洽,反響很熱烈,我們還向外國友人贈送了城南燈彩。”回憶起當天的情形,城南龍燈表演隊員仍是激動不已。
如今,“城南龍燈”憑借其精湛工藝和獨特文化內涵,成功出口至美國、法國、印度、澳大利亞及東南亞各國,在國際市場上贏得廣泛贊譽。
墨西哥夏令營學員在城南龍燈非遺工坊學習扎制DIY彩帶龍 周建明攝
“江西很多高校把這里設為研學基地,每年都會組織留學生來參觀研學,讓我們成為傳播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平臺。”史克濱一邊介紹,一邊打開英文版視頻教程,教留學生們制作彩帶龍。來自摩洛哥的Salma(中文名陳梔樂),對中國傳統文化贊不絕口:“在中國的留學生活非常開心,我了解了許多中國文化,還學會了舞龍燈。”
從傳統村落走向世界舞臺,城南龍燈以創新為翼,讓非遺文化煥發新生。它不僅是一條舞動的龍燈,更是中華文化的生動符號。讓我們共同期待,這條“中國龍”舞出更絢麗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