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民兵展新貌——走近江西民兵群體
編輯: 李盛元來源: 江西日報2025-05-29 15:09:27
編輯: 李盛元來源: 江西日報2025-05-29 15:09:27
?
撫州市東鄉區民兵李震峰在戰術訓練場示范戰術基礎動作
民兵是國防體系建設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江西這片浸潤著紅色基因的土地上,活躍著這樣一群人:他們平時扎根基層服務民生,急時沖鋒一線搶險救災,戰時扛槍衛國保家安寧。新時代的江西民兵,正以“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的使命擔當,在防汛搶險、生態保護、國防教育等不同戰場上,書寫著忠誠與奉獻。
科技賦能戰斗力的“轉型先鋒”
眼下,正進入防汛關鍵期,我省多地組織基干民兵開展防汛搶險應急演練。5月23日,永豐縣贛江堤壩上旌旗獵獵,一場模擬河道水位超警,堤壩出現管涌、漫溢的防汛應急演練正在緊張行。
“報告!河道水位超警,堤壩出現管涌,請求支援。”“無人機升空偵察。智能監測系統啟動。”隨著民兵應急連連長湯暉一聲令下,數架無人機騰空而起,智能監測系統實時回傳數據,智能救生投放系統精準拋投……為搶險救援爭分奪秒。這支裝備“智慧大腦”的民兵隊伍,正以科技之力提升應急救援能力。
“過去靠人力扛沙袋,現在用科技搶時間。”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湯暉加入民兵隊伍,沖鋒在防汛救災一線。當兵的經歷,讓湯暉深知科技對戰斗力的重塑作用。
“我們只有把新裝備練熟、把新本領練精,才能在洪水面前跑贏時間,讓群眾安心。”湯暉說。為了讓科技真正轉化為戰斗力,湯暉帶頭鉆研智能監測、無人機操作等技能,創辦“微課堂”帶隊伍集體充電。為了錘煉抗洪搶險時低能見度下的“盲操”能力,他主動帶領民兵利用夜間開展訓練。
“現在這套智能監測系統,能通過光譜分析提前40分鐘預警管涌隱患。”湯暉指著屏幕上跳動預警信息,言語中滿是自豪。在他的帶領下,永豐縣已經有10多名民兵成長為精通無人機操作、智能設備使用的多面手。
“科技防汛之路始于扎實的訓練與實戰經驗。未來,我們將繼續以科技為翼,完備救援設施、完善救援體系,鍛造不怕艱險、迎難而上的‘防汛尖兵’。”永豐縣人武部政委肖昊的話語擲地有聲,折射出江西民兵向專業化、智能化轉型的堅定步伐。
守護綠水青山的“生態衛士”
石鐘山下,長江與廣闊的鄱陽湖在這里相遇,形成一幅動靜相宜的生態畫卷。
“5月是江豚幼崽哺育的關鍵時候,水位低對剛出生的小江豚威脅大,咱們巡護時要格外留意。”一艘懸掛著“長江江豚拯救行動”旗幟的巡護船,緩緩行駛在鄱陽湖湖口段水域。船上,民兵沈桃初正給隊員交代巡護重點。
這片位于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的水域,因江面開闊、水流平穩,是江豚常出沒的地方,常年有一支由民兵組成的江豚巡護隊駐守。退役軍人沈桃初,就是其中一員。
為守護“一江碧水”,助力江西打造長江“最美岸線”,省軍區積極組織民兵全力支援駐地生態文明建設,投身長江生態保護。
這支身著迷彩的“生態衛士”隊伍,成員構成多元。除了像沈桃初這樣的退役軍人,還有許多是長江禁漁后上岸的漁民。他們將對故土的深厚感情,化作了守護這片水域的強大力量。每天,民兵們在水面和岸邊展開巡查工作。日常任務包括巡查防洪設施、勸阻垂釣、清理垃圾等,而當遇到拆除非法漁網、救治江豚等緊急任務時,他們也總是迅速響應,全力以赴。
2023年初春,鄱陽湖水位持續走低,兩頭江豚被困在松門山水域。接到漁政部門的求助后,沈桃初帶著隊員立刻出發。在相關部門的協助下,他們將江豚轉移到湖口縣南北港的暫養基地。這次救援行動,成為隊員們心中難忘的記憶。
除了巡護,沈桃初還有個身份——長江鄱陽湖水生生物保護基地的科普志愿者。“小朋友來到保護基地后,總會問我們,有沒有江豚呀,想見見江豚,讓我們講講江豚的故事。”沈桃初說,他總是借機給孩子們講生態文化、濕地和江豚保護等知識,在孩子心中埋下保護江豚、保護生物的種子。
?國防教育薪火相傳
平時當先鋒,戰時打頭陣,是江西民兵的優良傳統。進入新時代,隨著民兵職能使命的調整,越來越多會組訓、善管理、能帶兵的退役軍人加入民兵隊伍,在另一個戰場踐行自己的入伍初心。
5月下旬,一場實戰背景下的戰傷救護綜合演練在南城縣民兵訓練基地展開,參加演練的是來自撫州市各縣(市、區)的民兵。“臥姿據槍時,肘部要抵實地面……”撫州市東鄉區退役軍人李震峰帶領的分隊位列其中。
雖然脫下軍裝,但使命從未改變。退役后,李震峰加入民兵隊伍,如今正以民兵教練員的身份,在新的戰場上續寫著軍人的使命擔當。
“剛加入時對民兵的職責并不是很了解,只覺得退伍后還能穿上迷彩服也不錯,后來才知道民兵是國防后備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李震峰回憶起對民兵隊伍的認知轉變。
民兵隊伍的特殊性,讓李震峰深刻體會到“專業”二字的分量。在參與社會救援組織聯訓時,他發現許多來自社會救援組織的民兵,在救援中展現出精湛的救援技巧。
從此,他主動向藍盾救援隊、藍豹救援隊隊員請教救援知識,從零開始學習無人機操作、繩索打結等技能。如今的他,不僅精通單兵戰術,更熟練掌握戰傷救護、應急通信等多領域技能。
每年高中新生軍訓,是李震峰最看重的“國防課堂”。2022年,他在帶訓時發現,班上有幾個男生對軍事知識格外感興趣。“我就給他們講部隊的故事,帶他們練習戰術動作,沒想到真的埋下了種子。”今年3月征兵季,李震峰發現當年帶訓的班級里,有兩名男生報名參軍。送兵那天,看著身著軍裝的年輕面孔,李震峰感慨地說:“這是老兵最驕傲的時刻。”
更讓他欣慰的是,經他手送進部隊的兵員,退役后又加入民兵隊伍。這幾年,東鄉區已有20余名退役軍人加入民兵隊伍,他們帶著部隊所學的專業技能,轉換民兵崗位,成為應急應戰的骨干力量。“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但國防建設的接力棒永遠有人接。”李震峰說。
從防汛大堤的科技競速,到綠水青山的生態守護,再到國防教育的薪火相傳,江西民兵用“紅色基因”鑄魂、以“科技賦能”強體、憑“使命擔當”塑形,在服務地方發展與筑牢國防屏障的雙重戰場上,書寫著忠誠答卷。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