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9個天然泳場今夏開放
編輯: 李盛元來源: 新法治報2025-05-19 16:43:49
編輯: 李盛元來源: 新法治報2025-05-19 16:43:49
? 南昌,一座被贛江滋養千年的城市,因水而興,因水而靈。如何讓市民安全享受這一江碧水?記者獲悉,南昌市2025年民生實事項目提出建設贛江“兩灘七灣”天然泳場,目前進展順利,計劃于今年暑期前建成投入使用。南昌正以此探索“防溺水”與“親水”的平衡之道,更好地守護群眾安全,讓一江碧水惠及更多百姓。
南昌市以建設贛江“兩灘七灣”天然泳場為突破口,與防溺水工作相結合,推動“疏”“堵”并舉,規劃建設萬紫灘、千紅灘、龍沙灣、摩天灣、青洲灣、鳳凰灣、觀洲灣、七星灣、九龍灣等9個天然泳場及岸線配套設施,通過科學選址、完善配套、強化監管,將市民對水上活動的熱情引導至可控區域,更好地守護群眾安全。
近日,記者在九龍灣天然泳場看到,工人們正在抓緊施工建設,江岸線上已鋪設了白沙,彩色的浮標隨著江水隨波起伏,岸邊白色的救生觀察塔與藍天相映成趣。
“很多人喜歡在江邊‘野泳’,缺乏規范管理,加之水深不明,溺水事故時有發生。”路過的市民陳先生認為,泳場建成后,能讓大家游得安全,更玩得盡興。
帶著兒子在江灘邊戲水的孫女士說:“現在贛江邊要建這么多天然泳場,以后帶娃在江邊玩耍也會放心很多,我們都很期待!”
南昌社會科學院院長戴慶鋒認為,贛江“兩灘七灣”天然泳場的建設,體現出以人為本的城市建設宗旨,也為防溺水提供了出路和方向。他說:“這一舉措不僅回應了群眾期待,更是城市治理從‘被動管控’向‘主動服務’升級的標志。”
戴慶鋒還表示,為防止“野泳”的發生,南昌采取更加主動的方式解決問題,主動提供天然游泳場并配備一定的安全措施來滿足人們游泳的需求,變“堵”為“疏”,既解決了安全問題,又提供了便民場所。同時,打造水域港灣能夠更好地彰顯出南昌綠色、水都的特征,讓城市建設更好地服務民眾,貼近民生并彰顯城市特色和品牌。
隨著暑期臨近,贛江之畔這場關于“防溺水”與“親水”的考驗,正孕育出可復制的防溺水治理新模式。
(萬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