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在上饒:仙蹤圣跡,德澤千秋
編輯: 吳凡來源: 經濟晚報2025-03-10 11:42:30
編輯: 吳凡來源: 經濟晚報2025-03-10 11:42:30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人物以非凡的智慧和慈悲的胸懷,為后世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東晉時期的葛洪,便是這樣一位傳奇人物。他在上饒各地的求仙問道、治病救人的行動軌跡,為這片土地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上次我們說到他和靈山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繼續看看他的傳奇故事。
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學者、煉丹家、醫藥學家。他出生于一個官宦世家,自幼聰慧好學,對道教經典和古代醫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然而,他所處的時代社會動蕩不安,百姓生活困苦。這一切激發了葛洪濟世救人的決心,他毅然踏上了云游四方道路。
葛洪在德興懸壺濟世,煉丹尋藥的故事傳說流傳至今。葛洪云游四方時,聽聞德興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優越的自然環境,便慕名而來,來到含有豐富礦物質的德興銀山妙元觀(今德興市老人民醫院附近)一帶隱居煉丹,開啟了修行之旅。他用自己煉制的丹藥和所學的醫術,為百姓治療疾病,解除他們的痛苦,百姓們對葛洪十分感激和尊敬,將他視為仙人。
據史書記載,東晉升平年間(公元357—361年),葛洪云游至三清山,三清山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他的煉丹和采藥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葛洪在三清山結廬而居,開始了他的煉丹生涯,三清福地至今還留著他當時煉丹留下的痕跡,那口歷經一千余載依然終年不涸的丹井,井水汪洌味甘,被后人稱之為“仙井”。
除了煉丹,葛洪還致力于采藥和治病救人,上饒地區山高林密,草藥資源豐富,葛洪經常深入山林,采集各種草藥,研究它們的藥性和功效。他將自己的醫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相結合,為當地百姓治療疾病。無論貧富,只要有人求助,他都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他的醫術高超,醫德高尚,深受百姓的愛戴和尊敬。
葛洪在上饒的善舉不僅僅局限于治病救人,他還積極傳播道教文化,倡導人們修身養性、積德行善。他與李尚書在三清山結廬煉丹、著書立說,宣揚道教教義,他的思想和著作對后世道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后,上饒一帶道教文化逐漸興盛起來,香火不斷,朝山香客絡繹不絕。
圖/江放
圖/辜承勇
在現代社會,葛洪的醫學思想和道教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價值,他對草藥的研究和應用,為現代醫學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他的道教思想中蘊含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修身養性等理念,也對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如今,當我們漫步在上饒的山水之間,依然能夠感受到葛洪留下的氣息,那些流傳在民間的故事和傳說,則讓他的形象更加鮮活。
另外,葛玄也是上饒道教重要人物。根據資料,葛玄與葛洪是叔侄關系。葛玄是三國時期著名方士,道教靈寶派祖師,號葛仙公。他師從左慈(據傳隱居在靈山左溪村),精通道術、煉丹和醫藥,以《靈寶經箓》傳承聞名,被尊為道教四大天師之一。葛洪16歲拜葛玄弟子鄭隱為師,繼承并發展了葛玄的煉丹術和道教理論,著有《抱樸子》等重要著作,融合儒道思想,對道教發展影響深遠。
《抱樸子》
《抱樸子》是葛洪所撰的一部道教典籍,分為內、外篇。今存“內篇”20篇,論述神仙、煉丹、符箓等事,“外篇”50篇,論述“時政得失,人事臧否”。“外篇”中《鈞世》《尚博》《辭義》《文行》等篇中還涉及有關于文學理論批評的內容。全書總結了魏晉以來的神仙家的理論,確立了道教神仙理論體系,并繼承了魏伯陽的煉丹理論,集魏晉煉丹術之大成。相傳此書是葛洪在上饒所著。(蔣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