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谷的產業鏈進階之旅
——探析宜春稻米產加銷居江西榜首、全國前列的奧秘
編輯: 李盛元來源: 中國農網2024-11-04 11:39:30
——探析宜春稻米產加銷居江西榜首、全國前列的奧秘
編輯: 李盛元來源: 中國農網2024-11-04 11:39:30
江西省高安市石腦鎮丁家村“盛發糧油”水稻種植基地機收現場。丁旦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張振中 攝
一粒谷,在奔赴一場產業化的進階之旅后,它能走多遠?在江西宜春,你會找到答案!
在連續12年被評為“全國超級產糧大縣”的豐城市,一粒稻谷,在經過精心種植后變成了一碗富硒大米。豐城富硒大米等宜春4縣(市、區)大米區域公用品牌,名列2024年世界稻米地理標志(縣域)品牌百強榜。
在全國產糧大縣上高縣,一粒碎米,在經過加工提取后,蝶變成運動人士青睞的大米蛋白,出口歐美國家。上高食品級大米蛋白全球市場占有率在25%左右,在同類產品細分領域居全國第一、全球領先。
在入選全國首批商品糧基地縣的高安市,一層米糠,在經過精深加工后,變成了健康美味的稻米油。在這里,3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全是民營糧油企業,這在江西100個縣(市、區)中,僅此一例。
這只是宜春大米產加銷的縮影。宜春糧食產量常年位居江西榜首,今年早稻收購量全省第一,商品糧供給在全省處于前列,為江西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間斷向國家提供商品糧的兩個省份之一”,扛起了宜春重擔。
江西榜首、全國第一、全球領先……品過宜春米、更愛中國糧。這粒米,叫宜春大米;這條產業鏈,叫宜春富硒大米產業鏈。聞著米香、循著鏈條,秋收時節,記者走進贛中糧倉,探訪一粒米的產業鏈進階之旅。
科技化種植讓每一分地產更多更好的糧
作為全國十佳農民、高安市“糧王”,“90后”丁旦將藏糧于技寄托在年輕的種糧團隊身上。為了科技化、機械化種田,“海歸”丁旦說服南京農業大學畢業的同學高亮、江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表哥肖文等人回鄉種田,成立了一支以“90后”為主力的種糧科技小隊,實現90%科技化種糧。
如何提高稻米品質,這是作物育種里最難的問題,但善于鉆研的丁旦敢啃這塊“硬骨頭”。丁旦與研發機構合作,培育富硒有機水稻,提升產品品質和口感,研發適合上班族減脂的“一日三餐”系列和寶寶大米系列,滿足不同營養、不同人群的需求。
“市場喜歡什么品種,我就主種什么。‘泰優398’是我們種的晚稻主導品種,我今年種了8000多畝晚稻,‘泰優398’就有將近5000畝。”讓丁旦欣喜的是,科技賦能豐收,它的畝產達到了1200斤,市場收購價比其他優質稻每百斤高出15元。
在科技的助力下,規模種田在高安成為有奔頭的事業。該縣5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高達2500多戶,其中挑大梁的種糧年輕人就占到了七成以上。
在高安,丁旦依托種糧科技小隊種出了高效益,上高縣“科技小院”則將“科技范兒”發揮到了極致。哪怕是好品種,時間一長,容易出現易倒伏、品質易下降等問題。怎么辦?只有向科技找出路!上高縣農業農村局依托28名碩博士組成的“上高水稻科技小院”,集成創新出了“兩優一增”(優化施肥、優化管水和增加基本苗)技術。
科技小院骨干成員、江西農業大學研究生盧芳是上高縣敏慧種養專業合作社的“科技創客”,他運用“兩優一增”技術,蹲點式守護早稻“中早35”的科技化種植,今年“中早35”每畝增產48公斤。讓敏慧合作社負責人傅敏喜出望外的是,在增產的同時成本還減少了:肥料減少15%,農藥噴施也由三次減為兩次。
有了農業科技的“金剛鉆”才能攬更多“種糧活”。今年,農業農村部將“兩優一增”列為水稻種植的主推技術。有了該技術,傅敏今年將“中早35”從去年的1000多畝擴大到6000多畝,今年濕谷最高畝產達到了1500斤,賣給本地糧食收購加工企業,每百斤干谷收購價達到了135元。
產糧大縣“給力”,宜春連年豐收。2023年,宜春市糧食產量達75.3億斤,同比增長2.16%,穩居江西省首位。今年,宜春集成推廣“兩優一增”、水稻“三控”等關鍵技術,確保今年糧食面積穩定在921.75萬畝,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宜春貢獻。
產業化加工把每一粒稻谷“吃干榨盡”
“稻米全身都是寶。”在宜春市硒資源開發利用中心副主任艾紅云看來,稻谷不僅是我們餐桌上的全鏈食物,而且是我們生活中的寶藏。通過產業化手段,精米、碎米、米糠都可以加工利用,把每一粒稻谷“吃干榨盡”。
丁旦全年早稻、再生稻、晚稻種植總面積達1.7萬畝,稻谷總產量今年有望突破2000萬斤。如何讓高產的稻谷更有高價值,丁旦和父親一開始就致力于“產+銷”一體化,以高安市盛發糧油有限公司為平臺,除了加工銷售自家2000萬斤大米外,每年還收購2億斤糧食加工銷售。利用精米加工成品質稻米,是目前盛發糧油的主導選擇。丁旦推出了原生富硒米等七個系列、數十種規格產品,深受市場歡迎。
相對于盛發糧油,同處高安市、同樣作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的高安市清河油脂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清河油脂)則將目光瞄準了米糠的精深加工利用。稻谷加工產生很多副產物資源,如100斤稻谷產生7斤米糠。公司董事長章立平致力于將米糠“變廢為寶”,制成稻米食用油。
在清河油脂的帶動下,高安共8家企業收購米糠,加工生產稻米油。“現在米糠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高安生產的稻谷米糠全部送給我們,也只占我們加工能力的一半。”章立平此言非虛,高安8家稻米油企業日加工處理米糠能力最高可達3000噸,按每天每戶健康用油2兩來計算,僅高安加工制成的稻米油就可以滿足300萬家庭一天的用油需求。
優質稻米糠收購價達到了每斤1.14元,這讓糧食加工企業、稻谷種植大戶的收糧、種糧積極性更強了。南昌熊永騰和弟弟慕名來到高安,成立了兄弟種植專業合作社規模種糧,今年種植1500畝中晚稻,目前中稻大部分賣給了高安市振翔大米加工廠,而振翔大米加工廠將從兄弟合作社等地收購的每年2000噸米糠運輸到清河油脂,精深加工成稻米油,一條“產+銷”產業鏈就此形成。
高安市瞄準米糠做文章,鄰縣上高縣則聚焦碎米精深加工。有數據顯示,全國每年產生2000萬噸左右的碎米,多數用作飼料、酒精發酵等領域,附加值較低。
江西金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抓住市場的風口,對碎米進行精深加工,實現健康化、高值化利用。該公司與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深度合作,以碎米為原料生產食品級大米蛋白、大米淀粉、大米蛋白肽等健康產品,除了內銷外,產品還出口歐美國家,贏得了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
市場化營銷使每一粒稻米物超所值
在長江中下游產區,早秈稻特別是短粒型早秈稻因口感不好,幾年前江西等主產區種植面積大大縮減,甚至遭到棄種,糧農選擇將短粒型早秈稻直接送到糧庫收儲,農民增收能力有限。
如何讓短粒型早稻揚長避短?樟樹市農業農村局在品種培育對比試驗中發現,短粒型早秈稻具有直鏈淀粉含量高、耐儲存等優點,特別適合用來制作米粉。因此,素有制作面粉傳統的樟樹市決定培育江西省春絲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春絲食品)等龍頭企業,將短粒型早秈稻加工生產成米粉。
以銷定產,構成良性循環。近年來,春絲食品在堅守傳統工藝制作的基礎上,緊跟市場需求,不斷研發新產品。南昌人喜歡吃拌粉,于是收購短粒型早秈稻和晚稻碎米加工制作;廣東人喜歡吃炒粉,于是收購短粒型早秈稻加工制作。“我們陸續開發出了苦蕎米粉、堿水面等一些新產品,尤其是堿水面在長沙市場占有率達到70%以上。”春絲食品董事長張云營說。
不僅國內市場火爆,而且國際市場走俏,春絲食品的面條出口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額超億元。近年來,在歐洲,春絲面條的銷量,國外超市占了六成,一改昔日華人超市主銷主打的局面,讓更多的外國人因為“宜春產”喜歡上了“中國造”。
“讓世界嘗嘗宜春珍硒米!”宜春稻米的國際觸角越伸越遠。雖然受到疫情沖擊、經濟下行的影響,但2023年宜春市僅春絲食品、金農生物、恒頂食品三家企業,2023年出口米制品就達2.5億元。眼望世界,腳行天下。稻米綻放的璀璨之光,將宜春糧食的產業化前行之路照得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