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動演繹歷史壯舉的“幕后故事”,原創民族歌劇《八一起義》進京演出
編輯: 鄒菲燕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2024-04-17 12:05:32
編輯: 鄒菲燕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2024-04-17 12:05:32
? 急促的弦樂如風起云涌,挽起了一個時代的大幕。1927年,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武裝打響了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彼時的硝煙、抗爭的吶喊至今回蕩不絕。4月16日晚,原創民族歌劇《八一起義》在完成南昌首演后首次進京演出,亮相中央歌劇院劇場。
《八一起義》劇照
原創民族歌劇《八一起義》由江西省歌舞劇院、南昌市文化藝術中心創作演出,南昌交響樂團、南昌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聯合演出。總導演黃定山,編劇巖奇、王曉嶺,作曲欒凱,指揮王燕,制作人杜歡,舞美設計周丹林等藝術家組成了強大的主創班底,石倚潔、杜歡、楊小勇、王麗達等多位歌唱家領銜出演,把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再現于舞臺之上。
劇組中,許多人出身軍旅。“我們對這個題材有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在創作上也很有優勢,但還是面臨著200%的難度。”黃定山說。多年來,八一起義被各種藝術形式不斷演繹,太過深入人心,“創作者要在這個前提下找到新的立意、對當今時代的新的關照,是很大的難點。”此外,歌劇藝術本身長于抒情,但要講好革命歷史題材,僅有抒情遠遠不夠,更要有扎實的人物刻畫和精神升華——既要有足夠的藝術想象,又不能信馬由韁,為此,主創團隊在3年多的籌備中做足了功課。以甄別史料為例,他們嚴謹地考證了每個主要角色當時的任職、對待起義的態度以及打出的旗幟究竟用了“鐮刀斧頭”還是“鐮刀錘頭”等種種細節,希望能在舞臺上真實豐滿地還原歷史壯舉的“幕后故事”。
在劇情結構上,歌劇《八一起義》三線并行,第一條講述戲劇沖突極強的起義經過,第二條講述毛澤東、周恩來兩位偉人跨越時空的思想交匯,第三條講述周恩來、鄧穎超志同道合的深情。連貫緊張的劇情被音樂緊密帶動,全劇連序帶尾共有14幕、41個曲目唱段,幾乎涵蓋了聲樂藝術的所有形式,氣勢磅礴。
飾演周恩來的石倚潔唱段最多,“拉開大幕后,基本上就沒有下過舞臺,強度非常大。”石倚潔說。更為重要的,是要把握住角色的神韻。石倚潔一向因為在西洋歌劇中的絕佳表現被觀眾們熟知,《八一起義》是他出演的第一部民族歌劇,“無論是《茶花女》的阿爾弗雷德,還是《軍中女郎》的托尼奧,這些角色都有比較大的發揮空間,但周總理在大家心中的形象是比較統一的。”石倚潔很怕自己的詮釋有失偏頗,他仔細研究了大量影視作品和各種資料,最終,29歲的周恩來身上英姿勃發的一面,成為了他走進角色的切入點。
劇中的周恩來(左,石倚潔飾)與毛澤東(右,杜歡飾)
“來吧,丟掉幻想,迎著子彈前進!來吧,準備斗爭,哪怕鮮血灑潑!”在重要唱段“等待這一刻”中,石倚潔的歌聲從自由暢想到堅定信念,擲地有聲。歌劇《八一起義》的音樂旋律流暢,色彩豐富,比如,石倚潔與飾演鄧穎超的王麗達同唱的《相伴一生》既有婉轉的柔情,又有彼此扶持的力量,杜歡飾演的青年毛澤東的唱段則有意融入了湖南民間音樂的元素。毛澤東所展望的“光明的前程”是全劇最后一個詠嘆調,演唱時,杜歡要求自己唱出一種“集大成感”,要能“體現對中國革命的思考和向往”。大幕落下,余聲猶在,革命前輩的身影與精神永遠不會黯淡。
4月17日,歌劇《八一起義》將繼續在中央歌劇院劇場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