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客家人嗎?客家文化溯源十問十答
編輯: 鄒菲燕來源: 江西新聞客戶端2023-11-08 11:21:46
編輯: 鄒菲燕來源: 江西新聞客戶端2023-11-08 11:21:46
11月7日至9日,世界客屬第32屆懇親大會(以下簡稱“世客會”)在龍南舉行。何以客家?何以龍南?客家人又是如何走向世界的?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對龍南市客家文化研究中心黨組書記、主任潘平和龍南市博物館副館長(文物局副局長)廖怡文進行獨家專訪。
Q1:此次世客會為何選擇在龍南舉行?為什么要叫“懇親大會”而非其他大會?
A1潘平:世客會是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客家華人盛會。江西省龍南市作為首個內陸縣級城市,成功獲得第32屆世客會的舉辦權,是由多方因素促成的。首先,龍南客家文化資源豐富,客家文化生態保存完好,客家文化氛圍濃郁,尤其是龍南境內至今仍保留著376座各具特色的客家圍屋,屬全國之最,被譽為“世界圍屋之都”。其次,龍南大力發展全域旅游,著力打造全國知名的客家文化旅游目的地,爭創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持續唱響“世界圍屋之都”品牌,使客家文化旅游日益走出國門。另外,龍南有豐富的辦節辦會經驗,此前已成功舉辦了五屆龍南旅游文化節以及客家圍屋高峰論壇,吸引了許多國內外客屬鄉親、客家文化研究者參會交流。最后,龍南申辦世客會得到全球客屬鄉親的大力支持。申辦和籌辦期間,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馬來西亞、印尼、美國、廣東、福建、四川、香港、澳門、臺灣等國內外客屬社團多次來龍南考察指導,從各方面給予了莫大的支持。
客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漢族的一支重要而獨特的民系族群,播衍于世界各地。為有助于鄉誼的溝通、鄉親的互助,促進客家文化的延續和發展,1971年9月28日香港崇正總會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目前歷經了52年歷史,已在亞、美、非三大洲11個國家和地區舉辦31屆。懇親大會的宗旨是“聯誼懇親”,弘揚客家文化,光大客家精神,增進海內外客家人團結和進步,成為連接全球客家人的紐帶和橋梁。如今,世客會已經成為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華人盛會之一,是海內外客屬鄉親聯絡鄉誼和進行跨國跨地區交往的重要載體,也是各國各地區客家人開展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臺。
Q2:據了解,此次世客會有約2500名嘉賓參加。請問是什么樣的精神力量,讓客家人不遠萬里、身在國外也要來龍南參加此次世客會?
A2廖怡文:這與客家民系形成的歷史遭遇和客家人的個性特征息息相關,與千年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客家精神”密不可分。
客家人歷經千年的遷徙和發展,在為求生存、圖發展的艱苦歷程中,深刻地體會到國家強大、社會穩定的重要性,因此造就了客家人“愛國愛鄉”的文化精神。客家人背井離鄉,經過歲月的磨煉,鍛造出“開拓進取”的精神共性,也成為客家文化的顯著特征。客家人適應環境,與困難抗爭的,就是族群和集體的力量,“團結協作”成為客家人的精神共鳴。此外,客家人有很強的“尋根意識”,這種意識增強了客家族群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對于僑居他鄉的客家人而言,其“愛國愛鄉”“開拓進取”“團結互助”“尋根情結”以及建設家鄉的桑梓之情從未改變。獨特的客家文化屬性和客家精神內核,強烈的榮譽感和歸屬感,讓客屬鄉親不遠萬里從世界各地奔赴世客會,懇親聯誼,共敘鄉情,交流合作,共謀發展。
Q3:客家人的遷徙歷史、分布與地區特點是什么?
A3潘平:客家是中國八大民系中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全球客家人口約有1億人。國內主要分布在17個省區市,其中以江西、福建、廣東三省最為集中,此外在湖南、四川、廣西、云南、海南、香港、澳門、臺灣等地都有大量分布。海外客家人分布于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數約1000萬人,以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國家最為集中。
Q4:什么樣的人是客家人?客家人和非客家人的區別是什么?與客家人結婚生子,所生的后代是客家人嗎?
A4廖怡文:客家人源自中原,從西晉末期開始,因戰亂、饑荒等原因是從中原漸次遷徙到南方,此后又遠播海內外。客家人曾經歷五次大規模遷徙運動,其中第一期是孕育期,第二、三期是形成期,第四、五期是向海內外播散期。遷徙的一個重要落腳點是在如今的贛南、閩西、粵東北區域,這個三角地帶被稱作“客家大本營”,也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主要區域。明代中后期以來,客家人又由贛閩粵遷播到國內其它省份及海外。
除了遷徙的歷史以外,客家人還有很多鮮明的特征,如獨特的方言語系、獨具特色的客家風俗習慣、客家建筑、客家服飾、客家飲食、客家節慶、客家技藝等。這些具有顯著的客家文化特色,以及對客家身份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都是客家人之所以謂之“客家人”的重要標識。
至于與客家人結婚生子所生的后代是否是客家人的問題,簡單來說,客家人更多是以族群為單位來界定,主要從四個方面來看:一是有遷徙歷史,二是講客家方言,三是客家風俗習慣,第四是對客家人身份的認同。是不是客家人,在難以界定的情況下,最終取決于文化認同,比如如果父親是客家人,一般在文化認同上就可以說是客家人。如果母親一方是客家人,她的孩子只要也認同這些文化特征,也可以說是客家人。所以,這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
Q5:贛閩粵三地的客家人是否有明顯的區別?
A5潘平:贛閩粵三地客家人相互間的遷徙交流頻繁,文化上同根同源、同文同宗,一衣帶水、血脈相連。三地客家人只有行政區域的區分,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上沒有明顯區別。主要是三地之間內部遷徙和相互交融的形成的。唐宋時期,北方移民尤其是贛中北一帶移民,利用地利之便,首先遷入贛南,然后再通過贛南綰結閩西和粵東北通道,陸續遷入閩西和粵東北一帶。明初,贛南人口出現大幅下降。明代中葉,閩粵的客家人聚集區出現人口大量增長,并向外拓展,贛南這塊相對“空曠”的區域成為了他們的遷移承接地和回遷地。閩粵贛三地交界區域的客家人在傳統、民俗、生活、文化等各方面都是相依、相似、相融的,同音同俗甚至同宗同族。此外,我們翻看歷史地圖,你會驚奇地發現,現在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贛閩粵三地客家“大本營”范圍,與明代“南贛巡撫”的范圍驚人地相似,這也可以側面反映三地之間客家人的緊密聯系。
Q6:客家人是如何走向世界的?以及他們在海外的影響力有哪些?
A6廖怡文:客家起源于中原地區,由于戰亂和人口壓力等,客家人大規模遷徙到贛、閩、粵等地。在山多田少的情況下,辛勤耕耘并世世代代扎根下來。作為漢族的一個重要民系,客家人傳承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艱苦奮斗、務實求真等優秀品質。
近代以來,客家人因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大規模出海謀生,足跡遍布全球。雖然客家人此前一直生活在山區,但是到了海外,他們受海洋商業文明的影響,逐漸學會經商,展現出客家人在遷徙歷程中磨煉出來的極強適應性,并在當地干出一番業績。
從“開荒”到“開埠”,客家人不斷開拓進取。為應對海外復雜的生存環境,客商群體聚合在一起,組建了客家會館、商會等社團組織,互幫互助,形成商幫。開拓進取、頑強拼搏的精神讓客家族群在海外頑強地生存下來,并且涌現出如“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和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父子,“東南亞鋼鐵大王”何僑生、“錫礦大王”胡子春、“領帶大王”曾憲梓、“香港皮革大王”田家炳等,在政治、經濟、慈善等領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Q7:客家的姓氏有什么特點?
A7潘平:姓氏是文明的曙光,血緣的標志。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漢民族,漢民族的姓氏淵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淵源。姓氏是代表每個人及其家族的一種符號。
客家人對族源、敬祖重宗、宗族認同意識比較強烈,有比較興盛的姓氏堂號和建設祠堂風氣,對本家姓氏來自哪里、什么郡望、族譜、輩分等比較重視。
Q8:客家話有哪些突出的特征?是否在海外同胞中流傳?
A8廖怡文:客家話是漢族客家民系的母語,是漢語七大方言之一,是漢語七大方言分布區域僅次于官話的第二大方言。客家話被稱為“唐宋中原古漢語的活化石”,是客家文化最顯著的標志之一。客家話中有不少唐宋時期的書面用語,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時期的古漢語音韻,其最獨特的一點是聯結了各省乃至全球各華人地區客家人的民系認同。客家人無論在哪,只要會說客家話,就會互相視為“老鄉”“自家人”,堅持客家人“不忘祖宗言”的特性。客家話是客家民系的認同標志,廣泛適用于南方、臺灣、港澳以及海外華人社區。
Q9:如何評價客家圍屋在當今的社會價值,以及保護這些文化所做的措施有哪些?
A9潘平:客家圍屋是以生土結構為主,磚、石、木結構相結合的大型圍合式傳統民居建筑,具備“家、祠、堡”等功能,是客家人聚族而居、適應環境的實物見證,是中國傳統建筑中的瑰寶。隨著社會有序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客家人逐漸搬出圍屋。許多圍屋長期無人居住和管護,一度面臨倒塌的風險。但是,客家圍屋儼然是客家精神圖騰的一種,承載著許許多多客家人的鄉愁。近年來,我們積極探索資源整合、活化利用、長效保護“三位一體”的客家圍屋保護利用新機制,分類別、多層次進行保護利用。培育鄉村振興新動能,初步實現老屋變民宿,圍屋變景區,“空心村”變“網紅村”,打造了獨具地域特色的文旅新項目。比如世界客家民俗文化城、老屋下酒店、雙子圍民宿集聚區、關西圍景區、崗上圍景區等,都是圍屋保護利用的典型案例。
Q10:除了客家圍屋、擂茶等眾所周知的客家文化符號,還有哪些是我們不熟知卻值得推廣的?
A10廖怡文:美味的客家菜肴,如客家釀豆腐、梅菜扣肉、鹽焗雞、盆菜、豬肚雞等,值得推廣,形成特色品牌,傳播客家飲食文化。另外,客家女紅、客家服飾等也很美觀實用,它的特點是取材于自然,既環保又健康,簡潔大方、舒適耐磨,樸素卻不乏細節與色彩。還有有趣的客家民俗,如香火龍、添丁炮、賽龍舟、花燈節等,非常適合發展節慶活動,以節為媒,以節聚力,既可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能吸引游客,實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旅深度融合。
?(全媒體記者 胡麟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