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福財:錨定兩大發展目標 全面推進學術研究型大學轉型建設
編輯: 鄒菲燕來源: 大江網2023-09-03 11:03:22
編輯: 鄒菲燕來源: 大江網2023-09-03 11:03:22
編者按: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定不移走好江西省委十五屆四次全會打造“三大高地”、實施“五大戰略”的實踐路徑,扎實推動高校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的主陣地建設,江西日報社大江網特別推出由江西省委宣傳部主辦,江西日報社承辦的打造“三大高地”實施“五大戰略”——全省高校黨委書記全媒體訪談。今日推出第七期,嘉賓是江西財經大學黨委書記盧福財。
“錨定兩大發展目標,全面推進學術研究型大學轉型建設,奮力建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人民滿意、國際知名的高水平財經大學。”8月29日,江西財經大學黨委書記盧福財做客大江網演播室,暢談該校在人才引進和培育、發揮社科領域研究優勢、落實畢業生就業工作等方面的舉措和取得的成效。
全省高校黨委書記全媒體第七期訪談現場舒言誠/攝
建好突擊隊學科助力江西高等教育突圍
“江西財經大學將主動承擔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使命,錨定兩大發展目標,全面推進學術研究型大學轉型建設。”盧福財表示,學校以建好突擊隊學科為引領,堅持聚焦大平臺、大獎項、大項目,助力江西高等教育突圍。
盧福財稱,在國家級平臺培育方面,獲批立項教育部財經大數據工程中心培育建設項目、自然資源部大湖流域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技術創新中心。組建“財經數據科學重點實驗室”,并重點培養申報國家級平臺項目。在國家級項目方面,“統計學課程虛擬教研室”入選全國建設名單,經濟統計學、應用統計學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并達到了國家一流專業三級認證標準。在國家級科研、教學成果獎方面,獲評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
“我校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探索產教融合育人新模式,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盧福財介紹稱,學校深刻把握思政教育規律,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打造“紅色搖籃”和“偉大建黨精神”紅色文化廣場等思政育人特色陣地;堅持輔導員雙線晉升制度,著力提升思政隊伍專業化職業化水平。
此外,該校在本科生培養方面,著力推進傳統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大力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獲批立項經濟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現有34個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位列全國財經類高校第二,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36門,居全國財經高校第二。95%本科專業遴選省星級專業,位居全省第一。該校在研究生培養上注重強化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的支撐作用。博士后流動站總數位列全國財經類高校第1位。
面向數字經濟成立全國規模最大的虛擬現實VR現代產業學院
“我校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和人才智力優勢,堅持服務國家和區域戰略需求,大力提升科研和服務社會水平。”
盧福財介紹稱,學校堅持面向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學科學術和治理體系,不斷強化科研創新頂層設計。持續保持社科領域的研究優勢,累計立項國家社科重大項目22項,占江西省立項數的一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實現零的突破,成果獲評教育部高等學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科技項目獲評江西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同時,該校著力構建面向數字經濟的社會服務體系,為助力江西省世界VR產業高地建設,成立了全國規模最大的虛擬現實VR現代產業學院,在校生總規模達2300人,虛擬現實技術專業獲評2022年度軟科“A+”專業,并設立4個交叉融合二級學科。學校啟動“園區企業創新服務團”工程,實現政產學研用有效賦能。廣泛為企業、政府開展各類培訓,2022年培訓達3500余人次。
據悉,該校以高標準建設的“江財智庫”,入選首批省級重點高端智庫名單,300余篇《江財智庫專報》研究成果獲國家級與省部級領導批示,年均50余篇次。其中,在江西省14條重點產業鏈鏈長制實施一周年的節點,學校智庫針對實施效果、經驗、問題和優化對策進行深度研究,研究報告得到省領導高度肯定,部分建議被納入下階段工作方案。
江西財經大學黨委書記盧福財
深入推進就業綜合改革就業落實率居全省高校前列
“學校大力支持大學生留贛就業創業,為打造‘三大高地’、實施‘五大戰略’提供人才支撐。”盧福財表示。
為促進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該校深入推進就業綜合改革,高標準落實訪企拓崗行動。2022屆畢業生就業率達88.46%,居全省高校前列。報名參軍入伍人數增長近140%,基層就業人數大幅度增長67%。2023年就業落實率截至目前為87.45%,居全省高校前列。學校獲評國務院“全國就業先進工作單位”、教育部首批“全國就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
盧福財介紹,學校以培養具有“信敏廉毅”素質的創新創業人才為目標,開設創業課程,建設創新創業實踐基地,聘請知名企業家擔任導師,設立1000萬元創業校友助創基金和300萬元學生創業基金,不斷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學校獲評教育部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全國首批“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科技部“國家級眾創空間”。
(全媒體記者 涂文華 萬禮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