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天工開物的“根”與“魂”
編輯: 金婉來源: 經濟晚報2023-08-09 17:19:03
編輯: 金婉來源: 經濟晚報2023-08-09 17:19:03
走遍物華天寶,探尋人杰地靈。行走在連綿青山之下,在學堂廟宇、文化古跡、典籍舊事中,四特酒與酒游記團隊一同開展了為期7天風塵仆仆的“天工文化溯源之旅”。選取江西省分宜縣、奉新縣、九江市、樟樹市四座城市,循著宋應星故里、《天工開物》成書地等足跡,與歷史文人、學者把酒言歡、高談闊論,走進一座座遺跡,感受歷史工匠演繹的華章;觸摸一段段歷史,領略天工文化的不朽魅力。
天工開物星耀分宜
從樟樹向著分宜出發,自駕穿梭在靈川韻秀之間,廣袤的稻田與青山、民居、鄉道等交相輝映,形成一幅秀美宜居的生態鄉村畫卷。受美景吸引,我們不時下車,看陽光灑在山野云海間,看驚起的白鷺成群翩飛,細嗅微風中稻田抽穗的芳香。
此次“天工文化溯源之旅”第一站——分宜,是《天工開物》成書地、江西省十大文化古縣之一,位于贛中偏西,袁河中游。
作為分宜縣的個性名片,分宜縣博物館是展示分宜地方歷史、文化、社會、民俗等的重要窗口。在分宜博物館,廖琦館長對我們表示了熱烈的歡迎,并以歷史脈絡為經,講述了分宜的漫漫歷史;以古縣概況及鼎盛人文為緯,展示了分宜與《天工開物》的歷史淵源、息息相通,道出了分宜的悠悠足跡。
分宜博物館工會主席李松介紹道,宋應星原是一介考生,六試不第,后感于“士子埋首四書五經,飽食終日卻不知糧米如何而來;身著絲衣,卻不解蠶絲如何飼育織造”,遂不再應試,曾旅游大江南北,行跡遍及江西、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新疆等地,實地考察,注重實學,從東北捕貂到南海采珠、和闐采玉。
任分宜縣教諭期間,宋應星將他平時所調查研究的農業和手工業方面的技術整理成書,《天工開物》是其最主要的代表作。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由友人涂紹煃(字伯聚)資助,初版刊刻于南昌府。
全書三卷十八篇,所述內容涉及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三十個生產部門的技術和經驗,幾乎包括了社會全部生產領域。編次先后順序是按照“貴五谷而賤金玉”的原則安排的,體現了宋應星重農、重工和注重實學的思想。該書影響波及世界,宋應星因而在世界科學史上享有極高的盛譽。
“《天工開物》的成功離不開分宜地區昔日一流的傳統農耕文化和手工業制造水平,書中很多勞作場景和傳統工具的展現都帶有濃厚的分宜色彩?!别^長廖琦說道。要走近宋應星,必先要走近“分外宜人地”分宜。
觸摸,歷史深處的“鐵痕”
在《天工開物》下卷“五金第十四卷”中,宋應星詳細記錄了鐵礦冶煉過程,并配上墾土拾錠、淘洗鐵砂、生熟煉鐵爐3幅圖,煉鐵過程直觀形象。而他所記錄和描繪的鐵礦冶煉生產技術正是取材自分宜縣鳳凰山鐵礦遺址以往的冶煉過程。
據分宜縣博物館專家考證,宋應星所處時代,是分宜采礦冶鐵業的興盛時期,從縣城到鳳凰山不到20公里,這為宋應星就近調查記錄鐵礦冶煉生產技術提供了極好條件。
鳳凰山鐵礦遺址位于分宜縣湖澤鎮鬧洲村鐵坑自然村。南北長500米,東西寬300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1.5米-4米,具有豐富的遺跡遺物,包括原料采集、燃料選用、鐵水冶煉、成品提取整個工藝技術過程,可以完整反映古代冶鐵的全部工序,對研究我國古代冶鐵技術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尋找,天工開物的“根”與“魂”
300多年前,分宜為《天工開物》這一科學巨著的誕生提供了良好的寫作環境和臨摹條件。300多年后的今天,歷經百年的天工文化在分宜生根開花,形成寶貴的人文旅游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吸引著一批批專家學者和歷史愛好者來此尋根溯源,凝結出新的時代智慧。
四特酒天工系列正是從《天工開物》中汲取釀酒智慧與創新品格,取《乃?!贰肚Y》諸篇釀造技藝之精粹,創新總結“天工古法”工藝,以凝練著天工精神的稀世特香,禮敬中華文明之匠心瑰寶。
《天工開物》的價值被重新發現、傳播弘揚,是國人逐步找回文化自信的縮影;四特酒來到分宜溯本求源,思考天工精神賦予當今時代的多重意義,則是一種更高意義上的文化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