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何“漂”在景德鎮
編輯: 陳兮來源: 浙江宣傳2023-05-11 10:15:30
編輯: 陳兮來源: 浙江宣傳2023-05-11 10:15:30
? “漂”,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選擇的生活方式。為了更好地發展事業,為了理想的生活,每年都有年輕人背井離鄉,去往陌生的城市打拼。不過,“北漂”“滬漂”“深漂”,我們從小聽到大,但如今,“景漂”咋就成了一種新時髦呢?
近些年來,千年瓷都景德鎮迎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官方報道顯示,僅去年,就有3萬外來人口到景德鎮尋覓詩和遠方的“鎮生活”。
景德鎮的母親河是昌江,有著延續2000年的制瓷史,過往歷史中,無數精美的瓷器從昌江起航,通過長江大海,漂向世界。如今,卻又有八方來客,跨越山海選擇在這座贛北小城定居。這在不少城市打響人口保衛戰后,可謂是一股逆流。
千年瓷都景德鎮究竟有何磁力?“景漂”為啥追尋“鎮生活”?背后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景德鎮陶陽里御窯景區圖源:景德鎮發布
一
景德鎮,其實不是一個鎮。它嵌在江西與安徽之間,境內起伏的丘陵之下,埋藏著40多種制瓷原料,故而成為名副其實建在窯口上的城市。它因瓷而生,因瓷而興,因瓷而得名,這里的白瓷“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廣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
有人說,景德鎮“素肌玉骨”般的通透與靈性令人神往;也有人癡迷于它“素瓷雪色縹沫香”的瓷味兒,仿佛空氣中都散發著瓷文化的味道。
但即便如此,在如今這樣數字信息爆炸、互聯網經濟騰飛的時代,“景漂”現象的到來依舊讓人出乎意料,不禁思考:這個城市,吸引年輕人扎根的魅力到底在哪?換言之,“景漂”們在這個地方“漂”出了啥?
筆者認為,首先,“漂”出了一個夢想。對于癡迷陶藝的年輕人來說,要圓夢,首先要去離夢想最近的地方。在景德鎮,“村村窯火,戶戶陶埏”。試想一下,如果你走出家門,迎面而來的便是攤位一條街,瓷杯、瓷飾、瓷擺件琳瑯滿目,隨時可以零距離觸摸各色作品,遇到的每個人都可以專業地聊上幾句陶瓷技藝,濃厚的氛圍感讓陶藝師們的每一次落筆都充滿了溫度。
如果曾經的瓷夢還顯得遙不可及,那么來到景德鎮,夢想可以落地、生根、發芽,從而更加熱愛這份泥土的溫潤。
其次,“漂”出了一份歸屬。作為一個很好的文化載體,面對一批批熱情的粉絲,景德鎮也張開懷抱,表示出滿滿誠意:全力搭建創意創業“引力場”。東市區“三陶一區”文創空間、以御窯廠遺址為核心的陶陽里歷史街區、以三寶國際瓷谷為載體的陶源谷藝術景區……一個個業態正孵化成為廣大“景漂”的造夢空間。
最后,“漂”出了一種生活。事實上,“景漂”中的大部分年輕人是一線城市的出逃者,他們將景德鎮的生活定義為“治愈、開心、活在當下”。
有網友說,之所以選擇景德鎮,“更現實的考慮還是看中了這里低廉的房租和物價。”比如,租一套40多平方米的一居室每月只需500元,被他們稱作“大理平替”。穿梭于斑駁古樸的窯磚里弄追夢之余,還可以“療愈自我”,告別所謂的“精神內耗”。
景德鎮御窯博物館圖源:視覺中國
二
景德鎮就像一座大磁場,那陶瓷以及背后的瓷文化就是磁核。“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可以說,“景漂”自古就有,而當代“景漂”的加入,又帶來意想不到的新驚喜,加快這座瓷都的現代“窯變”。
首先,為千年窯火再添一把火,助推陶瓷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后繼有人。據調查,“景漂”的人數每年都在增長,而且增速在加快。無論是背井離鄉,還是漂洋過海,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把陶瓷藝術作為一種職業或畢生興趣追求。如今,練泥、拉坯、印坯、曬坯、利坯、刻花、施釉、燒窯,幾乎所有陶瓷制作工藝環節,都能看到“景漂”的身影。
這些年輕創作者,術業有專攻、深諳同齡人審美趣味與觀賞習慣,既師從古法,又大膽創新,創造氣勢磅礴的大型瓷畫、箭筒,也推出適合市民生活化的單杯、小板、蓋碗、小壺,不斷激發大眾對傳統藝術的熱情和向往,這為景德鎮的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力量。
其次,一座城市的活力在年輕人,“景漂”的加入,為古老瓷都注入了青春活力,激發一場又一場奔赴熱愛的創意計劃。“流光溢彩霓虹海,火樹銀花不夜天”,這兩年,景德鎮的夜市也火了起來,頻頻登上網絡熱搜。
每到周末,一個個創意產業園里熱鬧非凡,“陶瓷市集”吸引著很多“景漂”來練攤。攤主幾乎清一色都是年輕人,攤位上除了藝術瓷器,還有各類文創商品。散步間,還能見到極具特色的藝術作品展覽、街頭演出、創意表演等,形成了頗為活潑的青年人主理的夜市。
當地有句話,“你可以往瓷器中加入你的任何想法”。原本的陶瓷產業,也在年輕人的創意碰撞中,有了更多打開方式。比如2022年景德鎮首屆數字陶瓷藏品全球創意大賽上,古老的瓷刻藝術與AI技術“牽手”,畫出頗有科技感的瓷板畫;透過直播間,全國的陶瓷愛好者還能看到古老窯口的“開窯”過程,實現“云鑒寶”。
最后,“景漂”還成了把陶瓷文化帶到國際交流舞臺的重要推手。如今的景德鎮,“洋景漂”的面孔也越來越多,據統計,目前人數已經超過5000人,其中不乏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教授、哈佛大學的博士以及國際陶藝界的知名藝術家等。他們在這里成立工作室,舉辦各種國際陶藝活動,不斷激發新的文化藝術思想碰撞。
景德鎮還與美、英、法、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的30多所高校建立友好合作關系,留學生們在這里學習陶藝知識、制瓷技藝,進而了解中國文化,畢業后或成為“景漂”一份子,或回到家鄉傳播陶瓷文化。
德鎮陶溪川陶瓷文化創意園圖源:視覺中國
三
有人說:“沒來過景德鎮,不會真正懂得藝術和繁華。”瓷文化,是大家初識這座城的“面子”,也是吸引大家扎根這座城的“里子”。
其實,文化興城、文旅融合,這樣的思路并不少見。近年來,浙江一批小城憑借自身特色文化出圈。例如“討小海”的臺州三門、《碇步橋》跳紅的溫州泰順、打響“長三角最美日出”品牌的嘉興海鹽、富春山居圖實景地杭州桐廬等。
但火爆網絡是一時的,而城市的人文和經濟發展才是長遠的、根本的,如何把破圈的一時“流量”轉化成支撐城市發展的“留量”?結合景德鎮的經驗,筆者認為有四個力值得關注。
第一就是故事力。“從來墨客愛生愁,怕見楊花逐水流。三徑稻香疏古柳,一江荷綠映行舟。”對于“景漂”而言,說到底,陶瓷藝術是他們留下來的主要原因。有景德鎮的年輕人自白,哪兒都不缺有表達欲的人,而景德鎮以一個滿大街談陶瓷的氛圍,接住了他們的故事。
講故事就要有話題,而文化正是一個城市最佳的話題。就如嘉興海寧規劃的“花溪俠影”線路,連接起金庸先生的出生地與各式景點,把武俠文化融入鄉村旅游。每年,都有各地的“金迷”前來打卡,把滿腔的愛恨融入一座城的故事中。
第二則是交響力。歸根到底,文化與產業,前者是精神,后者是經濟,對于城市來說,缺一不可。一出文化的交響,理應激起各式產業的共鳴。就以景德鎮陶溪川為例,入駐有近2萬名“景漂”、2902個孵化創業實體、帶動上下游10萬余人就業。
這個曾經廢棄的宇宙瓷廠,著力開創“陶瓷+”復合發展模式,不僅配備了創意集市、餐飲、住宿休閑、娛樂等多元空間,還時刻保持著它的專業度,引入了中國美院等陶藝培訓基地,化身為極具現代氣息的城市藝術區,讓青年創客們左手擁抱田園牧歌,右手擁抱現代生活。
?古窯民俗博覽區圖源:景德鎮文旅
第三還有共情力。現實中,城市往往很現實,用《瓦爾登湖》作者梭羅的話說,城市就是“一個幾百萬人一起孤獨生活的地方”。然而,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文化的共情,足以改變一座城的精神氣質。
就像那幾萬名“景漂”,他們自由呼吸千年瓷文化的補給,手指縫里不是泥土便是釉料,這樸素的生活讓“懸”著的人,有種雙腳踩地的踏實感。
一位扎根景德鎮多年的陶藝師曾說:“只有融入這里才更能感受到景瓷的價值,它早已不是一個簡單的器物,而是承載著人們精神寄托與審美追求的生活伴侶。”這種城市化的初心,這種兼顧了生活與工作、休閑與拼搏的理想狀態,正是城市文化帶來的深深共情。
第四則是定心力。所謂定心,就是城市文化的堅守。文化是城市的個性所在,也是城市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景德鎮之所以能成為那么多人的“詩和遠方”,正因其深厚文化散發著魅力。
系統保護10大申遺要素點、160處老窯址、108條老里弄,新增國家工業遺產4處,并全力打造“博物館之城”,利用數字技術為出土的2000萬件古瓷片繪制“基因圖譜”,建成了全球首個古陶瓷基因庫.....景德鎮的所作所為,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陶瓷文化、發揚陶瓷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曾先后兩次對景德鎮御窯遺址保護作出重要批示,他在視察江西時殷殷囑托:要建好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打造對外文化交流新平臺。如今,當景德鎮的遺產變成可看見、可觸摸、可體驗的人文環境,一個既具厚重感又具未來感的城市出現在世界面前。
城市發展,外練筋骨皮,內里更加需要精氣神。千年瓷都的文化啟示,值得一讀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