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建言獻策 助力江西發展
編輯: 韓苗來源: 經濟晚報2023-01-10 19:30:12
編輯: 韓苗來源: 經濟晚報2023-01-10 19:30:12
?? 1月10日上午,在政協江西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省政協副秘書長,民革省委會專職副主委、景德鎮市政協副主席熊彤;省政協副秘書長,農工黨省委會專職副主委、景德鎮市政協副主席林凱;省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省委會副主委、宜春市政府副市長蘭亞青;省政協委員,省總商會副會長、南昌市創奇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省文;省政協委員,民盟華東交通大學委員會主委、華東交通大學科學技術發展院院長、科研處處長耿大新等政協委員圍繞我省社會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讓歷史文化街區成為“聚寶盆”
歷史文化街區既是蘊含獨特文化的地理空間,更是人們追尋城市記憶和開展文化旅游消費的高地。我省是文化大省,先后公布了82片歷史文化街區,總數位列全國第四。南昌萬壽宮、景德鎮陶陽里等歷史文化街區入選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已經成為廣大群眾的網紅打卡地,在提振消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有些歷史文化街區在傳承文化、拓展消費方面還存在不足。熊彤建議,要賡續城市文脈,拓展消費空間,讓歷史文化街區成為“聚寶盆”。
“部分歷史街區未能較好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文化體驗場景少,消費體驗亟待改進。”熊彤認為,應推動文旅融合,讓歷史文化街區“活起來”,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底蘊、講好街區文化故事,通過開展民俗文化展演等活動,充分利用5G、VR、AR等數字化表現形式,解鎖時下文化消費新趨勢、新玩法、新體驗,賦予其“文化芯”“科技核”“時尚潮”,使之成為活態文化、動態文化。
做優做強做大鋰電產業
近年來,我省鋰電產業快速發展,已形成新余、宜春、贛州三大鋰電產業集群,打造了從上游鋰礦開采到中游電池材料生產和電池制造,以及下游新能源汽車應用的完整產業鏈,但仍然存在鋰礦資源供應不足、礦山資源整合難度較大等問題。對此,林凱建議,加快鋰資源綜合利用,做優做強做大鋰電產業。
林凱認為,鋰礦開采資源利用率偏低,有的企業技術裝備落后,直接出售原礦或初加工產品,有的企業采富棄貧、大礦小開,存在資源浪費現象。因此,他建議盡快出臺指導意見,明確探、采、選、冶全過程的管控規范。協調大型鋰礦企業與重點鋰電企業開展合作,全力保障資源供應,優先滿足我省頭部鋰電企業的生產需求。組織省內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科研攻關,加快鋰資源深度利用。
“目前鋰云母礦選的尾渣大部分為高純度云母,適合特種玻璃和單晶硅的生產。”林凱表示,為此,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填空式招商,加強礦尾渣的綜合利用,推進單晶硅、特種玻璃和光電管制造等相關大型企業入駐江西,推動我省鋰資源優勢轉化為鋰電產業發展優勢。
讓居民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
當前國內外形勢嚴峻復雜,商務經濟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我省在提振消費上仍存不少困難。對此,蘭亞青表示,要打好促進消費“組合拳”,讓居民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
蘭亞青建議,應多措并舉加大救助中小微企業,把減稅降費政策落實到位,以減輕中小微實體企業運營壓力。繼續加大稅收優惠力度,對于個轉企、企升規的重點企業給予一定比例稅收返還或減免。
同時,繼續支持汽車、家電等大宗商品消費,延長汽車購置稅減半政策至2023年底;持續推動景區門票、住宿、餐飲及景區索道、觀光車等費用下降,快速復蘇旅游消費市場;繼續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下調個人消費貸款利率。
“為擴大消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在銷售渠道上還需增加直播帶貨、電子商貿等新業態新模式。”蘭亞青建議,如引導老字號企業運用網紅帶貨和實體現貨并行促銷,加快線上、線下消費有機融合,進一步完善促銷服務舉措,推進商業消費快速恢復增長。
提振民營企業發展信心
近年來,由于疫情和外部環境沖擊,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較多,發展預期偏弱,信心有所不足。對此,李省文表示,要提振民營企業發展信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民營企業數量多、活力足、潛力大,是恢復經濟的重要力量。”李省文說,“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民營經濟,但在實際落實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在獲得市場要素、市場準入方面仍然面臨一些制約因素。”
因此,李省文表示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實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加大對不公平對待民營企業典型案例的曝光查處力度,不斷提升全社會對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家是“自己人”的認同感。
“要用創新舉措支持民營企業做優做強做大。”李省文認為,要注重圍繞市場主體需求定策施策,在謀劃制定涉企政策時,關注政策的內容是否符合客觀規律和實際情況等,增強企業對惠企政策的信任度。特別是在企業比較關注的融資、用地、人才等方面,加大個性化服務力度,讓政策落實起來更接“地氣”。
?高質量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近年來,我省積極推進創新平臺建設,初步構建了具有江西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2022年,我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位列全國第16位,創新能力實現新提升。但當前我省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與周邊省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同時,科技創新平臺運行機制不夠靈活、運行經費不足等制約了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對此,耿大新建議,要加強不同類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完善科技創新平臺考核激勵機制,高質量推進我省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耿大新表示,應圍繞我省“2+6+N”產業、數字經濟做優做強“一號發展工程”等高質量發展重大需求和關鍵難題,在稀土科技與材料、特色礦產科技與材料、軌道交通基礎設施性能檢測與保障等領域重組及培育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高端研發平臺,聯合開展科研攻關、成果應用及產業化,從源頭提升科技成果供給質量。
同時,建立全省科技創新平臺全過程考核評價體系,把科技投入增幅、科研成果質量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等納入考核指標,重點獎勵原創性、突破性、引領性、支撐性的重大科技成果。
(全媒體見習記者熊嘉 劉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