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廉江西史鑒|實事求是依靠群眾
編輯: 丁立明來源: ?江西省紀委省監委網站 2022-06-06 09:48:24
編輯: 丁立明來源: ?江西省紀委省監委網站 2022-06-06 09:48:24
?
實事求是依靠群眾
——一次跨越地域的“興國調查”
1930年10月,毛澤東在新余羅坊鎮召集了八位興國籍紅軍戰士,對興國縣永豐區的土地革命問題進行了較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經系統整理后寫成了四萬多字的《興國調查》,不僅為當時正在進行的土地革命找到了依據,而且樹立了實事求是、調查研究以及堅持走群眾路線的典范。
1930年10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一方面軍總前委與江西行動委員會在新余羅坊舉行聯席會議,史稱“羅坊會議”。
10月29日,毛澤東從彭家洲出發,前往相距不遠的陳家鬧,出席在那里召開的聯席會議,途中遇到許多新兵,主動跟他打招呼。毛澤東一問,才知他們是興國縣集體報名當紅軍的農民。他們曾見過毛澤東在興國縣群眾大會上作演說,所以一見如故,稱呼他“毛委員”。
從彭家洲到陳家鬧,一路沉思的毛澤東突然吩咐警衛員到彭家洲新兵接待站通知營長,找七八個不同職業、各個鄉村的農民紅軍同志,到總前委駐地彭家洲開座談會。營長在全營挑選了7個干部,連自己共8人,于當日下午準時到會。這個最初冠名為“8個家庭的觀察”,以后被命名為“興國調查”的調查會,就這樣在遠離興國縣200多里的新余縣羅坊鎮開始了。這8位調查對象,有賬房先生鐘得五、教書先生陳北平、風水先生陳偵山、屠工傅濟庭、泥瓦工雷漢香、爆竹工黃大春、小商人李昌英和雇農溫奉章。他們在區、鄉蘇維埃政府中都擔任了一定的職務,在紅軍預備隊里也是營連級干部。他們既是社會的各個階層,更是興國縣鄉村土地革命的領頭人,對分田分地的情況非常熟悉。
調查開始時,他們并不理解調查的意義,心情忐忑不安。毛澤東后來回憶:“我在興國調查中,請了幾個農民來談話,開始時,他們很疑懼,不知我究竟要把他們怎么樣。所以,第一天只是談點家常事,他們臉上沒有一點笑容,也不多講話。后來,請他們吃了飯,晚上又給他們寬大溫暖的被子睡覺,這樣使他們開始了解我的真意,慢慢有點笑容,說得也較多。到后來,我們簡直毫無拘束,大家熱烈地討論,無話不談,親切得像自家人一樣。”
毛澤東以興國縣永豐區作典型,對根據地各個階級在土地革命各個時期政治地位、經濟狀況、生產生活及其對革命的態度和表現,作了具體的了解和分析。毛澤東后來回憶:“我們的調查會是活潑有趣的,每天開兩次甚至三次,有時開會至夜深,他們也并不覺得疲倦。”
得出的結論,都是由毛澤東事先提出來,征求8人同意之后,再記到本子上。毛澤東還詢問了蘇維埃政府、農村軍事化及發展狀況。由于蔣介石開始發動對中央蘇區的第一次大規模“圍剿”,紅軍為“誘敵深入”,要撤離羅坊,于是調查會僅開一周便結束了。
毛澤東通過興國調查得出的結論是:“相信這個革命是能獲得百分之八十以上人民的擁護和贊助的。”
后來,參加《興國調查》的8位興國農民中,有6位都成了烈士。
毛澤東在“興國調查”中展現出的為求真知無謂遠近的偉大求實精神,至今仍指引著廣大黨員干部在新時代傳承黨的優良傳統,自覺踐行群眾路線,深入調查研究,實事求是、擔當作為。